译文
带着野花,拿着村酒,烦恼怎么能来到心头?谁能够骑大马,常吃肉?种两顷田,养一头牛,能吃饱也就满足了。
辅佐国王安邦治国的心,能上天揽云的手,如果命里注定没有就不要强求。顺其自然地生活,不要辛苦地云追求。有几叶绵,一片绸,能够保暖就够了。
带着月光行,披着星星走,独自住旅店,过寒食日,离开家乡又到了凄凉的秋天。妻儿胖了我却瘦了。睡觉时在忧愁,出行时别再忧愁,直到死了才算到头了。
注释
跃马常食肉:指高官厚禄,富贵得志。
一具:一头。
刚求:硬去追求。刚,此指刚硬意、偏意。
过遣:消遣、过活。
这三首作品,写作时间不一,但都是作者晚年的作品,内容相近。青年时期的马致远,是积极入世的,虽生不逢世,用违其志,而豪情未减,所发多为慷慨激越之音。随着二十年宦海浮沉,历尽飘泊之苦,不能不发出“困煞中原一布衣”的感叹。不过这时还有牢骚,还有不满。及至由壮而衰,由衰而老,壮志消磨殆尽,慢慢地连这点牢骚也没有了,对人间的荣辱、得失、是非,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,因而高唱起“东篱本是风月主,晚节园林趣”的调子,力图从宁静恬退的隐士生涯中,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。《四块玉·叹世》三首就反映了这种情绪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这组《四块玉·叹世》,前两首写作者隐居生活的惬意自在。“带野花,携村酒,烦恼如何到心头。”中国古代男子也有插花的习俗。尤其是宋元时期,男子热衷戴花的程度是须眉不让巾帼。作者头上插着乡下的野花,手里拿着自酸的村酒,虽然简朴,但却道遥自在,远离烦恼。“跃马常食肉”是用典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(蔡泽)谓其御者曰:‘吾持梁刺齿肥(“刺齿”二字当作“啮”),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,结紫绶于要,揖让人主之前,食肉富贵,四十三年足矣。”后以“跃马”指贵显得志。食肉指享受优厚的俸禄。正如李白所云:“功名富贵若长在,汉水亦应西北流”(《江上吟》),富贵荣华都是如此的短暂。二顷田,一具牛,饱后休。”两
承御韩氏者,祖母之妷也,姿淑婉,善书。年十一选入宫,既笄为承御。事金宣宗天兴二帝,历十有九年,正大末以放出宫。明年壬辰,銮辂乐巡,又明年国亡于蔡,韩遂谪石抹子昭,相与流寓许昌者余十年,大元至元三年,弟澍为汲令,自许迎致淇上者累月。一日酒间,谈及宫掖故事,感念畴昔,如隔一世而梦钧天也,不觉泣下,予亦为之欷歔也。今将南归,赘儿子丑于许,既老且贫,靡所休息,而抱秋娘长归金陵之感,乃为赋此,庶几摅写哀怨,洗亡国之愁颜也。且使好事者倚其声而歌之,不必睹遗台而兴嗟,遇故都而动黍离之叹也。岁丙寅秋九月重阳后二日,翰林修撰王恽引。
罗绮深宫。记紫袖双垂,当日昭容。锦对香重,彤管春融。帝座一点云红。正台门事简,更捷奏、清画相同。听钧天,侍瀛池内宴,长乐歌钟。
回头五云双阙,恍天上繁华,玉殿珠栊。白发归来,昆明灰冷,十年一梦无踪。写杜娘哀怨,和泪把、弹与孤鸿。淡长空。看五陵何似,无树秋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