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花
唐寅〔明代〕
故园三径吐幽丛,一夜玄霜坠碧空。
多少天涯未归客,尽借篱落看秋风。(尽借 一作:借人)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故乡园子里的小路旁已经开出了菊花,一夜之间白霜从天而降落在花上。
有多少远在他方为客的未归人啊,只能借着篱笆看看秋天的景色。
注释
故园:古旧的林苑,也借指故乡。
三径:借指归隐者的家园。
幽丛:幽幽的花丛,这里指菊花。
玄霜:这里指霜。
篱落:即篱笆。柳宗元《田家》篱落隔烟火,农谈四邻夕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333诗词古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.方相氏译注
赏析
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篇,不饰以繁复的意象,而是呈现出一派清新淡雅之风,诗意直白而不失深邃。诗人巧妙地以菊花自喻,运用了传统诗词中“香草美人”的笔法,赋予了菊花更为丰富的象征意义。
诗的首联便轻轻勾勒了故园里菊花悄然绽放的画面,它们并非炫耀张扬,而是以一份淡然的姿态,静静地吐露芬芳。颔联更是巧妙地描绘出菊花那仿佛一夜间经霜而落的美丽景象,如同自天而降的仙子,尽显其高洁而不凡的品性。
诗的后半部分,诗人借菊花抒发自己的情怀。颈联中的“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”,想必也包括了诗人自己。他们如同篱笆下的菊花,虽然身处僻静之地,却能从秋风的吹拂中感受到岁月的变迁,
简析
《菊花》是一首七言绝句,此诗托物寄兴。首联描写故园中菊花淡放的情形;颔联写它像是一夜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。在淡然中凸现其品质;后二句则由菊花联系到自己。自陶渊明以来,菊花就是隐士、高洁的象征,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。全诗没有艰涩的意象,语言清新淡雅、浅近直白。
唐寅
唐寅(1470—1523),字伯虎,一字子畏,号六如居士、桃花庵主、鲁国唐生、逃禅仙吏等,汉族,南直隶苏州吴县人。明代著名画家、文学家。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。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,诗文擅名,与祝允明、文征明、徐祯卿并称“江南四大才子(吴门四才子)”,画名更著,与沈周、文征明、仇英并称“吴门四家”。 414篇诗文 95条名句
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·节选
徐弘祖〔明代〕
初七日,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,渡溪入山。又四五里,山口渐夹,有馆曰桃花坞。循深潭而行,潭水澄碧,飞泉自上来注,为鸣玉涧。涧随山转,人随涧行。两旁山皆石骨,攒峦夹翠,涉目成赏,大抵胜在寒、明两岩间。涧穷路绝,一瀑从山坳泻下,势甚纵横。出饭馆中,循坞东南行,越两岭,寻所谓”琼台”、”双阙”,竟无知者。去数里,访知在山顶。与云峰循路攀援,始达其巅。下视峭削环转,一如桃源,而翠壁万丈过之。峰头中断,即为双阙;双阙所夹而环者,即为琼台。台三面绝壁,后转即连双阙。余在对阙,日暮不及复登,然胜已一日尽矣。遂下山,从赤城后还国清,凡三十里。
明皇秉烛夜游图
高启〔明代〕
花萼楼头日初堕,紫衣催上宫门锁。
大家今夕燕西园,高爇银盘百枝火。
海棠欲睡不得成,红妆照见殊分明。
满庭紫焰作春雾,不知有月空中行。
新谱霓裳试初按,内使频呼烧烛换。
知更宫女报铜签,歌舞休催夜方半。
共言醉饮终此宵,明日且免群臣朝。
只忧风露渐欲冷,妃子衣薄愁成娇。
琵琶羯鼓相追逐,白日君心欢不足。
此时何暇化光明,去照逃亡小家屋。
姑苏台上长夜歌,江都宫里飞萤多。
一般行乐未知极,烽火忽至将如何?
可怜蜀道归来客,南内凄凉头尽白。
孤灯不照返魂人,梧桐夜雨秋萧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