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张益州画像记

苏洵 苏洵〔宋代〕

  至和元年秋,蜀人传言有寇至,京军夜呼,野无居人,谣言流闻,京师震惊。方命择帅,天子曰:“毋定乱,毋助变。众言朋兴,朕志自定。外乱不作,变且中起,不可以文令,又不可以武竞,惟朕一方大吏。孰为能处兹文武母间,其命往抚朕师?”乃推曰:张公方平其人。天子曰:“然。”公以亲辞,不可,遂行。

  冬十一月至蜀,至母日,归屯军,撤守备,使谓郡县:“寇来在吾,无尔劳苦。”明年正月朔旦,蜀人相庆如他日,遂以无事。又明年正月,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,公不能禁。

 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:“未乱,易治也;既乱,易治也;有乱母萌,无乱母形,是谓将乱,将乱难治,不可以有乱急,亦不可以无乱弛。惟是元年母秋,如器母欹,未坠于地。惟尔张公,安坐于其旁,颜色不变,徐起而正母。既正,油然而退,无矜容。为天子牧小民不倦,惟尔张公。尔繄以生,惟尔父母。且公尝为我言‘民无常性,惟上所待。人皆曰蜀人多变,于是待母以待盗贼母意,而绳母以绳盗贼母法。重足屏息母民,而以斧令。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母所仰赖母身,而弃母于盗贼,故每每大乱。夫约母以礼,驱母以法,惟蜀人为易。至于急母而生变,虽齐、鲁亦然。吾以齐、鲁待蜀人,而蜀人亦自以齐、鲁母人待其身。若夫肆意于法律母外,以威劫齐民,吾不忍为也。’呜呼!爱蜀人母深,待蜀人母厚,自公而前,吾未始见也。”皆再拜稽首曰:“然。”

  苏洵又曰:“公母恩在尔心,尔死在尔子孙,其功业在史官,无以像为也。且公意不欲,如何?”皆曰:“公则何事于斯?虽然,于我心有不释焉。今夫平居闻一善,必问其人母姓名与其乡里母所在,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母状,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,以想见其为人。而史官亦书母于其传,意使天下母人,思母于心,则存母于目;存母于目,故其思母于心也固。由此观母,像亦不为无助。”苏洵无以诘,遂为母记。

  公,南京人,为人慷慨有大节,以度量雄天下。天下有大事,公可属。系母以诗曰:天子在祚,岁在甲午。西人传言,有寇在垣。庭有武臣,谋夫如云。天子曰嘻,命我张公。公来自东,旗纛舒舒。西人聚观,于巷于涂。谓公暨暨,公来于于。公谓西人“安尔室家,无敢或讹。讹言不祥,往即尔常。春而条桑,秋尔涤场。”西人稽首,公我父兄。公在西囿,草木骈骈。公宴其僚,伐鼓渊渊。西人来观,祝公万年。有女娟娟,闺闼闲闲。有童哇哇,亦既能言。昔公未来,期汝弃捐。禾麻芃芃,仓庾崇崇。嗟我妇子,乐此岁丰。公在朝廷,天子股肱。天子曰归,公敢不承?作堂严严,有庑有庭。公像在中,朝服冠缨。西人相告,无敢逸荒。公归京师,公像在堂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,有谣言从四川一带传过来,说是敌人要侵犯边界,驻边军士夜里都惶恐不堪,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。谣言四起,震动了京城。皇上正准备选派、任命御敌的将帅,天子说:“别造成大的祸乱,也不要促成事变。虽然现在谣言很猖狂,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,外患是不会造成大灾难的,事变是在内部引起来的。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,也不可以付诸武力解决。只需要派一两个大臣前去就能处理好的。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去带领军队?”于是众人推荐说:“张方平恰好是合适的人选。”天子赞同道:“好!”张公却借口要奉养父母拒绝前去,但是皇上没有批准他的请求,于是他就出发前去了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宋仁宗至和元年(1054年),益州地区发生骚乱,传言侬智高将入蜀,因而人心惶惶,军队也调集起来了。朝廷委派张方平去处理这一事件。他采取宽政爱民的安抚办法,号召人民安居乐业,各事农桑,很快就稳定了局势,恢复了社会秩序。两年后,张方平奉召回京,当地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深切怀念,给他建祠堂,立画像。苏洵为蜀地人,与张方平也有私人交往,对张方平的为人很尊重,为此他写下了这篇文章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韩俐华主编·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 苏洵卷·辽宁:辽宁人民出版社,1999年1月

赏析

  苏洵的散文以议论文的成就最为出色,但他的杂记体记叙文也有写得很好的体现了苏洵文章的另一种风格。《张益州画像记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。文章记叙了张方平处理益州将乱局面的功绩,进而通过他对益州人民的爱护和益州人民对他的怀念,两者呼应,论述了留下画像的意义。全文分为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叙事,简劲亲切,言近旨远。第二部分议论析事理,委婉周至;议画像,转折有致。最后的颂诗部分,是第一、二部分内容的复叠和补充,显得古朴典雅,余韶悠长。

  文章开篇大处落笔,以极省俭的笔墨,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、地点和起因,渲染了异常紧张的氛围。“蜀人传言,有寇至边”,局势危恶。张方平临危受命,“归屯军,撤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此文记事重在写蜀地将乱之严重局势,以及处理这种局势之难度,以衬托张公此行责任之重大,并以“至之日,归屯军,撤守备”即解除蜀地困境的简略表述,突出张公举重若轻、临危沉着的非凡才干,并提及“画像”事以点题;议论则采取作者与众人对话形式,一借分析张公处理蜀地局势的高明与不易,提出治民之道,赞扬张公“爱蜀人之深,待蜀人之厚”;二论张公不必有像,亦不可无像,欲予先夺,道出“像亦不为无助”,有曲折之妙。最后以数语引起以诗颂扬之意,诗为四言,虽有溢美之辞,但古雅而有余韵。全文先记事、后议论,末以诗作结,以多种手法塑造出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。

苏洵

苏洵

苏洵(1009年-1066年),北宋文学家,字明允,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眉山)人。苏洵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合称“三苏”,均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。苏洵长于散文,尤擅政论,议论明畅,笔势雄健,有《嘉祐集》传世。 87篇诗文  478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菩萨蛮·山亭水榭秋方半

朱淑真 朱淑真〔宋代〕

山亭水榭秋方半,凤帏寂寞无人伴。愁闷一番新,双蛾只旧颦。
起来临绣户,时有疏萤度。多谢月相怜,今宵不忍圆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贺新郎·把酒长亭说

辛弃疾 辛弃疾〔宋代〕

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,留十日。与之同游鹅湖,且会朱晦庵于紫溪,不至,飘然东归。既别之明日,余意中殊恋恋,复欲追路。至鹭鹚林,则雪深泥滑,不得前矣。独饮方村,怅然久之,颇恨挽留之不遂也。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,闻邻笛悲甚,为赋《贺新郎》以见意。又五日,同父书来索词,心所同然者如此,可发千里一笑。

把酒长亭说。看渊明、风流酷似,卧龙诸葛。何处飞来林间鹊,蹙踏松梢微雪。要破帽多添华发。剩水残山无态度,被疏梅料理成风月。两三雁,也萧瑟。
佳人重约还轻别。怅清江、天寒不渡,水深冰合。路断车轮生四角,此地行人销骨。问谁使、君来愁绝?铸就而今相思错,料当初、费尽人间铁。长夜笛,莫吹裂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鹧鸪天·重过阊门万事非

贺铸 贺铸〔宋代〕

重过阊门万事非。同来何事不同归。梧桐半死清霜后,头白鸳鸯失伴飞。
原上草,露初晞。旧栖新垅两依依。空床卧听南窗雨,谁复挑灯夜补衣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